临夏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临夏奔小康的务实发展与模式创建 [复制链接]

1#

甘肃临夏奔小康的务实发展与模式创建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

自从年随深圳市光彩事业投资考察团考察甘肃并来到临夏州,转眼间过去了22年。而今再次来到临夏,虽然仅仅停留了3天,却看见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感慨万千!

当然,临夏州依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将临夏州整体纳入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范围。但在笔者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中,这里脱贫攻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至年底临夏州的6个县市整体贫困脱帽,东乡县与临夏县基本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的光荣任务。临夏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新的发展速度、新的经济环境与新的小康模式。临夏州一定会完成*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战略性任务,一定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更不会辜负当地人民群众多年来脱贫奔小康的热切盼望,从而在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奏响胜利而自豪的凯歌。

一、*委统筹上下联动的谋划决策模式

来到临夏,从州上*政领导到基层人民群众,他们的使命担当、格局胸怀、情怀抱负以及勇探新路、勇攀高峰与勇于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凝练,令我印象深刻。

临夏州树立了“爱国爱*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新时代精神,着力脱贫攻坚。这里有《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全面小康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有“一号工程”、有“八个突破”、有“十大行动”,真可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夏州把*建引领工作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定期召开*的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推动各级*组织切实履行抓*建促脱贫工作责任,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委统筹上下联动的谋划决策模式”,从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落实四级帮扶责任,坚持每周调度会议制度,使得各项脱贫举措得到全面精准落实,形成“咬定目标加油干,甩开膀子劲头足”的全新局面。

二、出川进城以城代乡的达板崛起模式

东乡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面积平方公里,是全国深度贫困区域之一,被人们称为扶贫“硬仗中的硬仗”。这里被条梁峁和条沟壑占领,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全县31.47万人口中东乡族有27.76万人,占比88.2%,分布在难以生存的恶劣气候与环境中,使得脱贫攻坚异常艰难,难上加难。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乡县视察,留下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指示。东乡县干部群众毫不含糊,崛起一个县,就是崛起一个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的使命无比重大、无上光荣。东乡县采取高起点、高质量的规划方案,道路交通、房屋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全面推进,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新设计的“沿河、沿川、沿库、沿路”四大经济带,特别是沿洮河经济带的达板等特色小镇,更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如果说当年深圳是“三天一层楼”,而这里则是“一年一片城”,包括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群拔地而起,脱贫攻坚势不可当,跨越发展时不我待,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分。东乡县人民群众下山入川、出川进城开启新生活,而达板崛起模式更加具有对全国贫困地区的示范效应。这里,未来不仅能够成为兰州的休闲旅游度假近郊,而且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兰州颇具特色的卫星城市,成为东乡族群众的灿烂之家。

三、规划建设交通先导的有序开发模式

驱车奔驰在新修的二级公路上,看见高架在纵横沟壑上的平整公路,让人感慨良多。农村公路修到哪里,脱贫攻坚就决胜在哪里。一条路就是一个经济走廊,公路的建设速度,就是脱贫奔小康的速度,先导的道路规划与道路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决策部署与发展模式。

临夏的道路规划与道路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加快兰临合铁路、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双城至达里加高速公路、临夏市环城北路、临洮(安家嘴)至临夏一级公路、莲麓至大河家旅游扶贫大通道等项目建设进度;临夏机场、兰州至永靖至临夏高速公路、临洮至康乐至广河高速公路、永靖至大河家高速公路、永靖至广河高速公路、康乐至和政高速公路、永靖至青海民和高速公路等项目稳步推进。这,既是各级领导食不甘味的工作内容,又是人民群众夜不能寐的梦中向往。

四、扩大开放招大引强的高地创建模式年,临夏州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施重点项目项、完成投资.7亿元,招商引资项目项、到位资金88.7亿元,形成经济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扎实开展“中国光彩事业临夏行”招商引资大会战,努力招大引强,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项目,力争签约项目个以上、签约资金亿元以上。同时,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扶持牛羊肉、乳制品、地毯、皮革毛纺、民族服饰、砖雕建材等传统产业,“一企一策”培育与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目前,临夏的工业企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只要不断转变观念,贫困地区依然可以寻找资源配置的制高点打造产业高地。可以展望,临夏将在探索推进工业企业、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协同发展中,以创建临夏现代化产业高地为目标,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智能产业方面,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与新的发展实践模式。

五、消除短板环境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

临夏州特别是东乡县常年的现实情况是,干旱缺水、灾难频繁,属“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非适宜人居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消除制约短板、营造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捆绑式发展,重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临夏州领导与群众共同关心的大问题。

在消除短板方面,坚持将富民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路径之一,为了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需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突出农业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进程,推进农产品的“三品一标”,使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千亩城市农业基地、草莓示范园等一批富民产业在临夏重新布局,以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生活富裕。在消除短板环境至上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将环境营造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治、灾害防治等生态工程,同时铁腕治污,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造林种草29.5万亩,新建绿色通道.6公里。和政县就因此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六、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的联动发展模式

临夏领导对于州情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通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规律谋发展,形成牛羊养殖、高原夏菜、经济林果、中药材、百合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五小产业”,并形成了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创新协同模式,打造园区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吸纳就业、开展培训、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合作经营,实现土地、务工、产业的“三收益”。

当前,特色农业已经成为临夏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之一。广河县获批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临夏县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与此同时,瞄准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以点带面、形成亮点、全域推广,形成高成长、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在东乡族自治县,扶贫车间让当地贫困群众有了长青的“铁杆庄稼”,通过发展扶贫车间、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消费扶贫,开展扶贫大培训、大就业等一系列行动,已经初见成效。我们欣喜的看到,目前临夏州已经形成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补、利益链分红、保险全覆盖的持续增收保底格局。

七、创意领先发掘提升的文化旅游模式

临夏,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蔚为大观的旅游景点多达处,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为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等遗传星罗棋布,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锻制、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山水美景、赏河州牡丹、游八坊民居、享冰雪激情、溯化石秘境、御风云滑翔、听临夏花儿、品民族美食”成为临夏的特色内涵、独特魅力和对外形象,形成了以临夏市为中心,以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和政古动物化石文化园区为两翼,以莲花山、竹子沟、大墩峡等景区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旅游品牌闻名遐迩。

临夏的文化产业有着清晰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心正在变成现实,并且坚持全域化、全季节、全要素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业态更新到产业链延伸,从创意启蒙到变虚幻为现实,从历史遗存到化腐朽为神奇,从项目引进到旅游新品的开发,从旅游宣介到智慧旅游的全程设计,从投资拉动到体验旅游的消费方式,从全域规划到旅游文化模式的形成,重构临夏创意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新格局的机遇终于来了。

八、文化提升身份转换的精准脱贫模式

文化与旅游,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经营方式与文化表达,既符合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育和文化提升,又有利于整体文化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模式的形成,,实现服务点的相对分散与统筹规范管理的有序集中。在这一领域,临夏干部群众达成了广泛共识并致力于落地实践和全面推广。

通过统筹旅游通道建设和不同景区、景点、景观的内涵提升,为个人与家庭的旅游文化打造及其设施供给拓展了视野、开拓了思路。比如,发展自驾游汽车租赁与一对一的交通服务、加大对原住民特色民宿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大土特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供给,加大特色旅游乡镇、特色旅游村落和个性农家乐的建设力度,推动从“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提升市场主体一体化与组织化的经营水平,促进县域间物链互联、线路互通、精品互推、景点互接、产品互卖、游客互送、文化共赢、利益共享,通过打造临夏旅游的升级版,形成并强化文化提升身份转换的精准脱贫模式。

九、一人成才全家富裕的扶贫扶智模式

避免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最关键的就是改造家乡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与强化因地制宜的人才培育方式。加强感恩教育和正向激励,使得临夏在围绕“乡镇吸引人才,人才振兴乡镇”方面正在形成互利互惠的新路径与新模式。临夏坚持扶贫与扶志、扶业、扶智相结合,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和脱贫实践,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界、宗教界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发挥了全员团结共进的重要作用。

随着临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强力推进,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与技能培养,正在形成爱家乡、爱事业的全新局面。积极培养爱家乡、懂技术、能经营、擅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产业工人、新型个体商户与新型农民企业家,形成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甚至全家富裕的成长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本土人才,同时能够引进外来人才,从而使更多的人才热爱临夏、选择临夏、聚集临夏、奉献临夏并在临夏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和幸福生活。

十、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群众满意模式

临夏州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的脱贫攻坚上,勇于拼搏玩命、敢于冲刺进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扫尾歼灭战。临夏实施挂牌督战,牢牢盯住东乡县和临夏县2个未摘帽县、66个未退出贫困村、3.25万剩余贫困人口,兼顾1.76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3.73万边缘易致贫人口,集中优势兵力和所有资源,下功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尽管临夏脱贫攻坚取得了相当伟大的成就和决定性的进展,但是临夏依然全力扶助民生、服务人民,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8%,让人民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进一步拥有获得感、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年,临夏州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7亿元,同比增长30.1%,全年有13.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8%,个贫困村退出,广河、康乐、和政、永靖、积石山5个县脱贫摘帽。集中开展“3+1+1”冲刺清零行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村级文体广场、乡村大舞台、综合文化站、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以及健身中心实现村级全覆盖;村社道路硬化率、危旧房改造率、自来水入户率及动力电、宽带网络、电视信号、通讯信号覆盖率均达到%,已经形成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群众满意模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典型范例和一面旗帜。

编辑:赵聪媛责编:范海东审核:马廉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