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庆长假书单middot读万卷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zl/mipso_9141316.html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与旅行,都是一场自我与世界的对话。

《徐霞客游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

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外出旅行,直到明崇祯十四年(年)在云南旅途中去世,32年间基本上都在职业化的旅行生涯之中。

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特别是在广西、贵州及云南三地的旅行,留下了最为详尽的文字记录。

其中“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三个部分尤为引人入胜,也是今天了解明代南方丝路的重要文献。

《真腊风土记·西游录》探索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行程。

真腊是古代柬埔寨的中文名称,真腊因其吴哥窟的历史遗产而闻名全球。

元朝元贞元年(年),作为元外交使团的一名外交官员,周达观奉命乘坐海船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等地,横渡淡洋至真腊国都吴哥登岸。回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南宋嘉定十二年(年)和西夏乾定四年(年),耶律楚材两次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花剌子模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和中原地区的西夏国(今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一带)。

《西游录》一书就是对其随军西征、驻守西域的经历的记录。耶律楚材的旅行线路,向后世生动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佛国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陆上亲历中亚、印度并从海上航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返回祖国的佛教旅行家。

东晋时佛教大师法显所撰,故本书又名《法显传》。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一行于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于年返回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

法显的旅行记录不仅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球学者研究中亚、印度、南亚的历史地理、交通发展、佛教历史提供了关键资料。

《瀛涯胜览》郑和船队翻译撰写关于郑和远航的记录。

自明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八年(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

前后七次所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建立或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远航足迹大多数都可以在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作者马欢是出生于浙江会稽(绍兴)的回族人,被郑和聘为船队的通事(翻译官)。从年开始撰写《瀛涯胜览》,经过35年的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年)定稿并流传至今。

《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历史上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

有史记载的第一位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欧洲的旅行家。

马可波罗(MarcoPolo,~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对东方蒙元帝国的描述,激起欧洲人对财富的向往和对比欧洲更高文明的景仰,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其后欧洲人的航海地理大发现。

《鉴真和尚东征传》日本僧人真人元开于唐大历十四年(年)撰写,向后人再现鉴真东渡日本及传播佛教的事迹。

唐代的佛教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弘扬佛法冒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行为,主要靠的是个人的胆魄与毅力。

《伊本·白图泰游记》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游记,大大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

元至正二年(年),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国王(德里素丹)之命由海上丝路出使中国拜见元顺帝,几次经停阿拉伯商人十分集中的当时中国最大港口贸易城市刺桐(福建泉州),并且出访过沿海的其他几个著名城市,如穗城(广州)、行在(杭州)和汗八里克(北京)。

《亚洲腹地旅行记》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几十种语言,将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到世界。

《亚洲腹地旅行记》,记录了发生于19世纪末叶与20世纪初叶之交的中亚、*、西藏等地的地理探险和科学发现事迹。

斯文·赫定陆续将其在中亚和中国西部的考察材料整理发布,成果总共超过50本书。《亚洲腹地旅行记》出版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唐西域记》根据章巽、季羡林、董志翘等学者的整理研究,《大唐西域记》是丝绸之路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唐代僧人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年)踏上丝绸之路,绕道葱岭前往天竺求法。于年到达唐都长安。

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中外研究佛教史和古代中亚、印度、南亚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海路校释》近代早期民间远洋船员的“盲人”摸象。

《海录》一书形成于鸦片战争发生之前20年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年)。

第一作者谢清高原籍广东嘉庆州(今梅县),年轻时出海航行遇到海难,被葡萄牙商船救起后便留在商船上当了船工,一干就是14年。后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只能回到澳门陆上定居,靠给人当口译谋生。

基于失明前多年丰富的远洋轮航行和沿线国家的探访经历,他把依靠自己的记忆获得的对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周边沿线的见识,逐地转述给他的同乡杨炳南记录下来。杨炳南又在谢清高口述经历的基础上,引征了其他一些世界地理资料,于年整理成书并刊行于世。

《乘槎笔记·航海述奇》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方使团行记。

同治五年(年)春清政府派出一支临时出访使团,访问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十个国家。

使团随员主要是同文馆(清朝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的4名学生,其中一位同文馆学生叫张德彝,他和使团团长斌椿在回国后,分别撰写了相当于考察报告《乘槎笔记》和《航海述奇》。

斌椿的《乘搓笔记》,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工业化之后的欧洲的各方面技术进步,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等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欧游杂录》中国最早的欧洲科技考察记录。

光绪五年(年)6月,徐建寅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在欧洲诸国考察期间,他将所见所闻,编著成《欧游杂录》一书。

其中介绍了造船、机械、枪炮、火药、熔铁、铸钢、采煤、开矿、电器、印刷、水泥等几十个门类和行业的技术,涉及到设备、工艺、机器安装、船坞建造等方面的就有余项,以及关于金属加工方面的技术60多项。

这些内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创办,都是非常及时和有益的,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傅云龙游历各国图经余记》最勤奋的清末外交特使的地理信息记录;关于中南美洲诸国的考察笔记,填补了近代中国人考察游历世界的一个空白。

在清末受政府委派前往各国进行社会考察、外交活动的官员中,来自浙江德清的傅云龙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勤勉的学者型外交官,没有之一。

光绪十三年(年)9月,作为当时外交部(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洋游历大臣(外交特使)。

他通常白天考察、收集资料,夜晚常常通宵达旦整理材料、编绘地图。这些图经专业性和学术性太强,为比较方便阅读的作品单独编辑成《傅云龙游历各国图经余记》,提供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品赏。

《环游地球新录》中国第一部关于世界博览会的现场参展、观展的实录。

光绪二年(年),适逢美国建国周年,美国邀请世界各国共襄盛举,在费城举办盛大的世界博览会。

美国举办费城世博会期间,清朝政府接受邀请组团前往美国正式参加盛会。李圭成为第一个以官方身份参加世博会,也是费城世博会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唤醒国人推进洋务的驻外使节欧洲行记。

薛福成率领的外交使团于光绪十六年(年)3月到达法国马赛港,先后奔波于法、英、比、意诸国,期间还到过德国、瑞士等国。薛福成将他在欧洲四年所闻所思详尽地作了日记,后据以编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印行于世。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的行程及其考察思索的结果,使薛福成成为了坚定的维新改革分子,并具体提出了“求新法以致富强”、“选贤能以任庶事”、“造机器以便制造”等洋务计划,努力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摆脱当时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的被动局面。

《使东述略·扶桑游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日使臣的日本考察记。

光绪三年(年),清朝政府派出何如璋出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日使臣。何如璋在日本大使任上工作了四年多,至光绪八年(年)离任回国。

作为一份驻外工作的考察报告,他撰写的《使东述略》较丰富地观察、提倡了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

王韬,长期在上海、香港与英国传教士一起工作,从事英文图书翻译和新闻出版工作。其间他曾分别接受英国传教士和日本文人的邀请,前往欧洲和日本旅行考察并将所经见闻记录下来,其中《扶桑游记》是其光绪五年()前往日本游历考察的记录。

《使西纪程·西洋杂志》中国首位驻外使节的欧洲考察报告。

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于光绪二年(年)冬率随员30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中国驻英使馆。

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整理成考察报告《使西纪程》上呈清廷总理衙门,遭到朝中顽固派的一片围攻。

跟随郭嵩焘首次驻外的从员中有一位同为曾国藩麾下四大弟子之一的黎庶昌,在郭嵩焘黯然结束其履外任期后,继续跟随新的使臣陈兰彬出使英、德、法、西等国。

基于以上外交官旅行经历,黎庶昌整理了多年的旅行记录,撰成《西洋杂志》一书

《新大陆游记》近代启蒙思想家流亡北美时的旅思。

清光绪二十九年(年)2月,梁启超应美洲维新会之邀到新大陆游历。

他自日本横滨启航,先至加拿大温哥华,后转至美国纽约。

在美国旅行的9个月当中,梁启超一面观察、了解美国科技、产业、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成果,一方面思考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得失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作用,所撰《新大陆游记》不仅是一部游程记录,还被誉为“一部全面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的综合性著作、国内秘密传布的维新立宪名著”。

《康有为列国游记》流亡欧美的改良派的长时观察与博引深思。

康有为从光绪二十四年()逃亡海外,背井离国16年,至民国二年(年)始返故国。

在十数年的流亡过程中,康有为“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沿途留下了大量游历笔记,这些笔记都一一体现在根据其遗稿整理出版的《康有为列国游记》之中。

《伟大的探险家》透过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二百余幅珍稀图像资料,来自英伦的专家学者为您讲述四十余位伟大探险家的故事。

本书从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远航讲到安德鲁·詹姆斯·伊文斯的寻觅地下新世界,以40组人物的探险经历配以幅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人类历史上各时期在探索不同领域有重大发现和影响的伟大的探险家们的事迹,勾画了人类对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南北极以及太空的探索记录。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年的航行》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使得世界地图扩大了近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和哥伦布一起,库克为地理大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库克船长日记》描述的是库克船长探险新西兰和澳洲的航行事迹,是库克船长本人逐日记录的他率“奋进”号所进行的伟大航行。

此次航行是库克奉英王之命、以科学考察为名而进行的一次对南太平洋(当时名为Southsea)的探察活动。

其间他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发现”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植物学湾登陆,后沿岸北上,在离开澳洲大陆之前宣布澳洲(当时名为新荷兰,库克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为大英帝国所有。

《南极:"忍耐号"历险记》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队伍的生死历程。

本书讲述了沙克尔顿爵士及其探险队在去往南极大陆的科考途中发生的故事。

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大量引用了队员们的航海日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年,在欧洲战争的阴影下,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

他们最初的乐观主义是短暂的,然而,随着冰原逐渐地变厚,死神笼罩在“忍耐号”的周围。最终,“忍耐号”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并被冰原吞噬,将船上28名探险家孤立在了浮冰上。

沙克尔顿爵士率领他的团队与天气、地势和命运顽强地抗争着。无数的碎冰、波涛汹涌的海浪、巨大的冰山、无尽的严寒,以及时而因为食物短缺带来的饥饿都成为他们致命的敌人。

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忍耐精神成就了他们这次的巨大伟业。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自然》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年12月挪威探险队到达恩德比地,芬恩·霍尔姆登陆后升起了挪威国王和王后送给他的丝质国旗。他回国后宣布“恩德比(地)属于挪威所有”。(挪威极地研究所)

自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

——《国家地理杂志》

他者眼中的中国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的地理学家,“丝绸之路”命名者的中国奇异见闻。

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著名地理学家翁文灏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近年前在中国的考察日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当时大江南北的山川、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英国政府派出的正式访华使团来华见闻。

公元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80寿辰为名,派出以马戈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

本书是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各种见闻的记录,包含“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和“巴罗中国行纪”两部分。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使团副使撰写,最早向英国人介绍中国的著作之一。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

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

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

《世界历史上的前近代旅行》描绘从公元前年到公元0年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旅行长卷。

《世界历史上的前近代旅行》描绘从罗马时代的旅行家,到公元7世纪跋涉于通往中国和印度的丝绸之路上的行者,再到马可?波罗等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旅行的案例。

本书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1)为什么要旅行?

(2)古典时期的旅行;

(3)公元前0年—公元前年中东地中海地区的旅行;

(4)中国、中亚的丝绸之路;

(5)佛教的传播与旅行;

(6)穆斯林的旅行;

(7)马可?波罗与基督教旅行;

(8)15世纪旅行的成熟。

《震惊世界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发现美洲?

本书讲诉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提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实现环球航行的人也不是麦哲伦!

孟席斯的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世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