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一心感恩奋进推动临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专访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
“改革开放40年,临夏与全国全省一样,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地区的面貌、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尤其在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示范创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日前,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在接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专访时说。
杨元忠说,改革开放40年,临夏州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从年到目前,全州累计减贫.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8.9%,这是自治州发展史上最大的变化,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这也是历史性的、根本性的。
杨元忠说,40年来,临夏州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发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临夏州立足农业地区实际,在农业发展上主要实现了旱作农业的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就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解决了群众“吃饭”的问题;“第二次革命”就是粮改饲工作,走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解决了群众“致富”的问题。
杨元忠说,临夏州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40年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都翻了几十倍或几百倍,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基础条件。全州打造的旅游区域首位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近4年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两项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同时,非公经济从无到有,迅速成为全州经济的半壁江山。当前,“扶贫车间”已经成为民营经济的有益补充,目前,全州已建成认定各类“扶贫车间”个,带动就业多人。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杨元忠说,在城镇改造建设中,临夏州探索出了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不拆一间房,不搬迁一户群众,不让群众出一分钱”的改造模式,实现了棚户区的华丽转身,成为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的全国典型,今年11月19日受到国务院的点名表扬。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成了以东乡县布楞沟村、积石山县阳山村、康乐县马巴村为代表的一批脱贫攻坚示范村。
杨元忠说,改革开放40年,临夏州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截至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现在,临夏的老百姓吃穿不愁、上学有保障、看病有医保,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杨元忠说,40年来,临夏州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全州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年11月17日,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临夏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这是对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充分肯定。
杨元忠表示,当前,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攻坚战。脱贫攻坚方面,在两年时间内,要高质量完成剩余1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任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宗教工作方面,要下大力气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记者王睿君)
甘肃电影40年:追寻梦想踏歌而行
《金城档案》剧照
《云中的郎木寺》剧照
《锁麟囊》剧照
《甘南情歌》剧照
电影是艺术作品,也是文化产品,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元的、复杂的,但总体来说是美妙美好的、向上向善的。因其如此,通过中国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沉寂、发展、提速、突破的曲折历程,而今,其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均得到重视和认可。年,中国电影国产片达部,共有1万多家影院、5万多块银幕,票房总额.11亿元,观影人次16.23亿,网络售票占比达到了82%;同年,《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实施。那么,40年来,甘肃电影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
年,甘肃电影呈上了这样一份成绩单:电影《丢羊》为我省捧回了第三座中国电影华表奖;创纪录地达到年生产成片20部;城市影院达家,银幕块,座椅个;截至11月底,全省票房4.89亿元,观影.6万人次。
1电影创作初心不改
植根甘肃土壤讴歌甘肃精神
以抒写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关照人间百态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创作,一直占据着甘肃电影创作的主流,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甘肃电影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镜头,丈量着百姓生活的变迁,记录着内心的喜怒哀乐。从《康家大院的新媳妇》(年)里克服困难、赢得全家理解信任带领乡亲致富的新媳妇春花,电影《甘泉》(年)里